一次采耳引发的屎案

采耳

上周去团建泡汤,由于300块的自由预算吃吃喝喝实在是用不掉,想来不如消费一波服务,小奢侈一把。于是就点了 299/50min 的采耳服务,想见识见识掏个耳朵又能掏出个什么花样。

结果采耳的小姐姐一看我的耳朵,立马就抱怨说我右耳这有个大耳屎堵在外耳道,硬的不行,尝试夹了半天也夹不出来,稍微扽一扽还容易疼。拿个挖耳内窥镜给我瞅了瞅,的确有一大球黄黑相间的东西堵在那里,甚至都看不到鼓膜了。折腾半天到钟了,只能草草收场,建议我早点去医院弄。

好嘛,300块钱整下去,整的不明不白,不仅没爽到,耳朵被挖疼了也啥都没挖出来,甚至还被要求去医院有病治病。。。

开药

没辙,只能抽时间去附近医院的耳鼻喉科挂个号(-18¥)。医生倒是驾轻就熟,瞅了瞅是耵聍栓塞,也不废话,直接开了两小瓶氧氟沙星滴耳液(-8¥*2),让我回家做三天耳浴,每天三次,每次五分钟以上,然后再过来冲洗。

不得不说耳鼻喉科的医生是真的清闲,系统预约的时候限定半小时一个号,可其实只看了不到2分钟。。。

耳浴

不知道从小听谁说的,耳朵不要进水,进水容易发炎,鼓膜会坏掉。因此我一直都保护耳朵不进水,不会去游泳,即使是洗澡的时候也不会让水流进耳朵。现在看来这也不全对,只要进去的水是干净的其实也没啥问题。

医生开的这个滴耳液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神药,我认为其实也只是附带了一定消炎功能的水。本质起作用的还是水对耳屎的浸润和软化,只是附带消炎功能防止一些意外感染,听说有时也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来代替。

正常没有耵聍的情况下,耳浴后随着水倒掉,听力应当立刻恢复正常。但是耵聍栓塞的时候的确很不舒服,尤其是把药水倒掉之后,耳屎会有一部分粘在鼓膜上,导致一直隆隆隆的,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恢复正常。

不过多尝试几次也就习惯了,药水也渐渐的从黄色变成了偶尔会带一些颗粒出来了,耳朵里的异物感也由于耳屎变软变散了而越来越明显。

到了三天之期,打算再来医院一趟,结果医生因事停诊,只得再拖延一天。不得不再说,清闲科室的医生真是爽,想翘班就翘班。。。

冲洗

隔了一天约到了号(-18¥),这次直接进了一个操作的诊室(门上写的是耳鼻喉敷贴诊室啥的)。这次换了个女医生,让我坐在一个大的内窥镜边上,拿发光的内窥管照了照,确认了一下右耳耳屎状况(-20¥),顺带也确认了下左耳(-20¥)。

看了下没问题后,拿了一个冲耳器,加了点水,往右耳使劲一推,里面的脏东西就一波带出来了。医生看了看已经干净了,就说我可以走了。。。

不过我耳朵边上有点水,于是就问医生有没有纸给我擦下,医生顺手递过来一个小纱布(-18¥)。

总结

完事后看了下账单:

  1. 第一次挂号费18元,诊断费3元。
  2. 两瓶药水16元。
  3. 第二次挂号费18元。
  4. 内窥镜看左耳20元。
  5. 内窥镜看右耳20元
  6. 小换药(想了半天应该就是我要的那片纱布)18元。

不得不说,医院的收入构成真的很有趣,大头竟然是租器材和卖耗材。内窥镜按次收费,纱布按片收费,用的时候不明说,等你做完了再给你统统算上。虽然我从理性上还是能接受的,但是从感性上讲的确不太舒服。而且看上去医生的劳动产生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在费用中,相反,医生的定位似乎只是高价仪器的操作工,有价值的是这些耗材,而不是医生的职业水准和服务质量。也难怪这种科室的医生大多十分高冷。。。有时候想想科技的进步到底是提高了人们接受到的医疗水平、还是提高人们的就医成本从而降低的普遍的医疗水平呢?不太懂,不过起码“手术室里都是钱“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。

罢了,还是继续努力健身,医院没事还是尽量少来吧。